或许是源于蜡像艺术的仿真感染性强,或许是我国早在2500年以前就存在失蜡锻造技术,或许是现代的文明生活中人们更加寻找直观和寓教于乐,这门艺术传入我国后,便沿袭着民族文明的认识、观念、信仰、喜爱、需求和经济利益的改变而开展。
1919年五四运动后,我国古代服饰的研讨专家程枕霞先生,遭到西方蜡像馆的启示,拟用真人巨细的蜡人穿戴历代服饰,向国内外参观者介绍我国的服饰文明;1765年,科特斯为路易十五的情妇Marie Jean du Barry制造了一尊蜡像,科特斯可谓是杜莎夫人的引领导师,杜莎夫人(1761-1850)是法国一位出色的艺术家,以制造蜡像而出名。
她自小随科特斯学习蜡像制造技艺,成名作:法国作家伏尔泰的蜡像。因为蜡像艺术的仿真感染力和恢复的真实性以及较强的可信度,加上我国早在2500年以前就存在失蜡锻造技术,使这门艺术传入我国,迅速产生了激烈的呼应,并带着深沉的我国民族文明颜色断创新。
1957年程枕霞先生在广州文明公园设专厅展示蜡像服饰著作。20世纪30年代,山东孔庙曾塑有孔子蜡像;1990年由香港实业家陈树锴先生集资,张守祥先生创办了小有规划的“北京蜡像馆”。
1992年,邹人倜学习电影特型艺人用硅橡胶补妆造型的经历,成功研发出仿真硅胶像。
与蜡像不一样的是,这种写真雕塑选用高分子材料代替石蜡,给广义的蜡像增添了一个硅胶蜡像分支,至此广意的“蜡像”不再局限于其“蜡”的原料,即高分子硅胶原料的蜡像,也即是所谓的硅胶蜡像。
随后,呈现了“西安事变蜡像馆”、“西安秦皇蜡像馆”、“北京明皇蜡像宫”、“大连金石蜡像馆”以及博物馆、纪念馆也纷繁用蜡像艺术展示历史,这些蜡像展都以不一样的体裁反映了某种文明和历史内容的刹那间。
|